投保国内货运:水路、铁路、公路、航空和联合运输保险,邮包运输保险等。
绿色物流的发展对策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13-03-17 18:54 浏览次数:727次
绿色物流必须依靠管理方式的创新,积极采用新技术、应用新设备,创新管理方式,以现代信息技术、通信技术等现代高新技术改造和整合物流管理程序,重建适应绿色物流发展需要的高效管理流程。绿色物流战略的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政府应完善绿色物流的管理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基础薄弱的条件下,在绿色浪潮兴起之初,要想迅速培育、发展绿色物流事业,需要政府部门的宏观管理、监督指导以及政策、资金上的扶持。
第一,制定政策法规。借鉴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政府可完善有关环境方面的法律法规。在控制物流污染发生源方面,政府应该采取有效措施,从源头上控制物流企业造成的环境污染,治理车辆的废气排放,收取车辆排污费,推广使用绿色交通运输工具等。在限制交通量方面,促使企业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发展共同配送,统筹建立现代化的物流中心,最终通过有限的交通量来提高物流效率。在控制交通流方面,通过道路与铁路的立体交叉发展、建立都市中心环状道路、制定道路停车规则以及实现交通管制系统的现代化等措施,减少交通阻塞,提高配送效率。
第二,提高基础设施绿色化水平,绿化物流渠道。物流基础设施薄弱严重阻碍物流绿色化的发展。要发展绿色物流事业,进行绿色改造,就必须正视我国物流现状,在合理配置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全面规划、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设计物流基础设施的配套和网络构筑,避免或减少重复建设和人为浪费。随着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挥发展,应将全球定位系统引入物流活动中,结合公路、铁路、海运和空运信息,合理安排物流运输的车辆和路线,实现物流活动的快速、准确运行。
第三,以标准化促进绿色化。绿色产品需要标准,绿色物流同样也需要标准。因为物流系统的功能环节涉及不同行业、不同管理部门,如果没有各环节统一的技术标准,很难保证相互之间的有效衔接。如果各环节之间不匹配,就必须增加一些中间环节。这样一来,既增加了货物中间损失的概率,也增加了能量消耗和资源占用,使物流费用上升、效率下降。政府可以制定绿色物流标准,如最低排放标准、车辆技术标准、装卸工具标准、包装尺寸标准等促进绿色物流的发展。
第四,加强绿色物流人才的培养。我国绿色物流发展落后,除对绿色物流的认识有限外,还与科技水平落后、相关人才缺乏有关。作为新生事物的绿色物流产业,对营运筹划人员和各专业人员的要求比较高,各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只有进行针对性地培养和训练,才能为绿色物流产业提供更多优秀人才。也只有这样,现代物流才能在绿色轨道上健康发展。对绿色物流人才的培养,应该坚持长期专业教育和短期培训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长期专业教育和短期培训应分别由教育和商务部门负责。国家和地方教育部门选择一批有条件的大专院校或科研机构,设立现代物流专业或学院,培养现代物流高层次、综合性、复合型人才;商务部门则可委托相关协会负责短期培训,重点是物流企业具体操作、管理和信息技术人员的培训。
第五,积极传播绿色理念。政府必须重视对绿色理念的教育,重视对消费者和企业的绿色物流宣传教育,使公众了解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有关环保法规,增强生态环境意识,树立可持续的消费观念,通过自己的绿色行动鼓励和监督企业的环保行为。政府可以通过国民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的环境意识,也可以向企业和广大公众进行有导向性的宣传,提供有益的信息,使企业及消费者认识到从可持续发展中获得的利益。
第六,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第三方物流是由供方与需方以外的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业务模式。第三方物流是由专门从事物流业务的企业为供方或需方提供物流服务,可以从更高的角度考虑物流合理化的问题,简化配送环节,进行合理运输,有利于在更广的范围内对物流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和配置,可以减缓供需方自有物流带来的资金占用、运输效率低、配送环节烦琐、企业负担加重、城市污染加剧等问题。专业物流企业可以减少大城市的运输车辆,从而减轻物流对城市环境污染的压力。
企业应加强绿色物流管理
物流绿色化归根结底就是企业营运的绿色化。绿色物流对中国物流企业是一个巨大的机遇和挑战,积极发展绿色物流,必将有利于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企业应该建立和完善企业技术创新机制,不断提高技术应用能力。绿色技术创新主要包括投入的节约和原材料的替代、污染控制和预防技术、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清洁生产等方面的技术。企业技术创新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绿色物流要求尽快建立和完善企业物流技术创新机制,不断改造现有物流装备,调整物流经营结构,提高物流服务水平,实现物流现代化发展。
绿色企业的创建以及原有企业的改造必须将其经营战略与环境保护有机联系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大力推行绿色采购。绿色采购是指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协商决策,在采购中充分考虑环境因素,通过降低材料使用成本、末端处理成本、保护资源和提高企业声誉等方式提高企业绩效。企业内部应加大采购部门与产品设计部门、生产部门和营销部门的沟通与合作,共同决定采用何种材料和零部件以及选择什么样的绿色供应商,与供应商采取何种合作方式,通过减少采购难以处理或对生态系统有害的材料,提高材料的再循环和再使用,减少不必要的包装和更多使用可降解或可回收的包装等措施,控制材料和零部件的购买成本,降低末端环境治理成本,提高企业产品质量,改善企业内部环境状况,最终提高企业绩效。
第二,进行绿色流通加工。绿色流通加工是指在流通过程中继续对流通中的商品进行生产性加工,以使其成为更加适合消费者需求的最终产品。它是出于环保考虑的无污染的流通加工方式及相关政策措施的总和。流通加工具有较强的生产性,也是流通部门对环境保护大有作为的领域。企业可以采取两个方面的措施:一是变消费者加工为专业集中加工,通过规模作业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对环境的污染程度,如饮食服务业对食品进行集中加工,以减少家庭分散烹调所带来的能源消耗和空气污染;二是集中处理消费品加工中产生的废料,以此减少消费者分散加工所造成的废弃物的污染,例如流通部门对蔬菜集中加工,可减少居民分散加工所带来的垃圾处理问题和相应的环境问题。
Copyright © 2007-2019 518560.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成都亿恩方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蜀ICP备11018189号-3